首页 |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往事回忆 | 爱心书画 | 青蓝工程 | 五老风采 | 学生心声 | 工作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青蓝工程>>正文
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
2015-12-05 10:48   msc

 

 

 

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

 

王正益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传承者,更替继承也。传者,是指对后世的传递也,承者,是指对先前的继承也。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一代;有流传、传授、传播、宣传、传抄、传达、传导、传道、传人、传流、传承之义。承是继续、接续、承上启下、承先启后、承担、承当、承接、承蒙等义。传承是“承者”对“传者”合理内容的收纳。创新是对固有理论技术、运用范畴等方面的改进。所谓“创新”是指变革、更新,改变、创造、发明之义,说白了,就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你做了,别人做了的,你做得更好。创新无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者,有开始做,初次做,有创意、创业、创获、创办、创见、创建、创举、创立、创始、创作、创新、创造等之义。新者,旧老相对也,指刚出现或刚经验到的,有新交、新闻、新纪元、新大陆、新教、新近、新名词、新事物、新诗、新年、新奇、新巧、新式、新鲜等之义。传承创新,历久弥新。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全会精神,发展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正确对待传承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发展,早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宝、国粹,是自豪,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传承好、发展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中医药工作对保障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推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作为医学科学的中医药学蕴含着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自古以来就有“无德不成医”、“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传统职业美德、行为准则,始终为历代社会所崇尚,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我们应心存敬畏,努力传承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医药事业是救死扶伤,造福人民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中医药在我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需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满足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是时代的要求,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毛泽东主席早就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国家把中医药明确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则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生态资源。中医药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大有作为,商机无限。

发展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当前面临一个首要的向题是如何传承创新中医药宝贵文化遗产。此问题当前争论得最为激烈,是传承为主,还是创新为主,孰重孰轻,孰先孰后,长期争论不休,干扰中医药事业正常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虽道理人所共知,但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常把二者割裂或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二者只能并重并提,不能偏废。或片面主张传承,或片面强调创新,常困扰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生命力,越需要传承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始终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传承。传承是创新的保障,创新是传承的继续。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传承是手段,创新是根本。传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传承与创新只能并提并重。不能单强调重视传承或单强调重视创新,不能搞孤立的传承,也不能搞孤立的创新。否则后患无穷,优秀的文化遗产就会衰落。但在具体分工上,具体内容上,可有所侧重,各发挥优势,各发挥所长,但不能搞唯我独尊,唯我独有,应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相互借鉴。拒绝现代科技的传统医学,注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脱离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创新,必然无果而终。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与创新都是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医药传统的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传承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姊妹,没有传承,也无创新,没有创新也无传承的必要。传承与创新既是目标也是任务,更是原则、政策、方针。优秀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只能不断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永放光芒,造福人类。

中医药事业要振兴,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要善于传承,勇于创新。传承要有效,创新要有用。我们一定不要小看老祖宗,他们艰苦奋斗,为我们留下无比辉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都要很好传承与发扬。藐视老祖宗,往往是要吃苦头的。但是我们也不需要任何的奴隶主义。要做一个敢于认识真理与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敢于讲真话更要敢于追求真理的人。科学的品格就是为寻找真理而勇敢探索,要勇于认识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正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平庸和最深刻的东西可能都会惹人嘲弄。有时候,坚持真理还会吃苦头。要创新,就不能过分在意别人对你如何评价,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了如指掌,清楚你自己已经拥有什么,并怎样去争取新的拥有。这才叫真正的自信,也叫自尊和自爱。中医药的传承,一方面依靠国家办的中医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传统的师承,家传以及自学成才的非学历的中医药人才的现实,给予这些非学历的中医药人才展示属于自己的平台。历史上几千年中医药的发展传承,主要靠这些无学历人才支撑下来的。中医药要创新,要发展,就要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医药的历史就是接地气,“全民医药”的历史,上有精英(名医),下有贴近广大百姓,贴近实践的民间平民中草医。要创新发展,必须要广大民众参与才行,真正形成朝气发展的势头。在学术上实现公正平等,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要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要形成一般中医药人员,甚至平民草医敢于对医学权威提出挑战质疑,形成一种朝气蓬勃,活泼生动的研究氛围。要善于听取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甚至民间中草医人员群众对中医药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给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绝不能用西医的方式去管中医药,这样会扼杀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道路。相反只会设置种种障碍,直至消灭中医。只有让中医药发展为全民参与的医药,才能使高价医药费降下来;只有大力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治未病知识、自然疗法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简便验廉知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才能使中医药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处于不败之地,创新发展。

传承创新,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中医药。所有医生都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卫士。无论中医、西医,无论各种流派、学派、师承派、学院派不要存在门户之见,不应有学术流派之间的偏见,无论任何学术流派,中西医派、师承派、学院派、传承派、现代派,检验的标准只有疗效才是硬道理。只有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西医并存的双重优势,将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技能协调的应用于临床。优势互补,相须为用,在处理疑难.危重病症中,中西医联合治疗,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要传承,就要突出重视经典经方的传承和应用,“读经典,做临床”,懂经典,会辨证。做“真中医”就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医的中医人。真学是基础,真懂是前提,真信是关键,真用是目的。大胆借用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医药重要理论进行现代科学探索,阐明其现代原理,揭示其科学本质,弥补其微观之不足。既要强调中西医的不同,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又要提倡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其研究,创新发展。不久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奖”就是明证,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奇迹,是中国医药界的莫大荣誉,是复方蒿甲醚唯一被世界广泛承认并在世界广泛销售的中国专利药品,是中国唯一走向世界的药品,是新一代抗疟药,是传统与现代的结晶,是传承和创新的结果。

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中医药学较之现代科技更显滞后。高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渐腾飞,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医药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健康、大和谐、治未病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辨病论治的特色,中药安全有效、毒副作用相对小的特点,吸引着其他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研究从综合走向分析,从分析走向综合,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微观走向宏观反复研究。中医药是一门复杂科学,系统科学,是有关人类健康,生命的大科学,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某一科学去套中医药。任何学科均有长亦有短,相互不能排斥,不能替代,不能歧视。只有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因果,相互依存,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新学科不断创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持续的创新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要宏观引导,顺其自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三个代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不论短论长、论“中”论“西”, 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上,实现中西医药结合。要资源整合、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优势整合、集成发展,创新中医药理论,创新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医药管理、法规,创新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标准,创新中医药品牌,“六位一体”创新发展,实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传承与创新共促中医药发展,创立新的中医药学的道路广阔,途径多样,不能以点带面,搞单一模式,以中药天然药物化、中医理论西医化、西药中药化等代替中医药现代化。只有科学全面理解中医药现代化,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创立新的医药学。一个欣欣向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迈步前行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

关闭窗口
   

河南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