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河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由没有博士点到有了博士授予权,河南中医学院由债台高筑、破烂不堪的烂尾楼变为亚洲的一大奇观,原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郑玉玲教授是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在本书中她用朴实的语言,精准的数据,生动的情节,详实的记载了学校变化的全过程。仔细读来,感人泪下,催人振奋。本期续发第二章 急治其标 确保顺利入学 :频繁 调研 深入现场求解困 ; 受惊历险 接通天 新校 天然气 .请往下看:
频繁调研深入现场求解困
省委组织部到学校宣布我回河南中医学院任院长的时间是2008年7月24日。当时正值暑假,面对学校错综复杂的局面,我哪里还有心思休假。匆匆回到郑州大学,把我办公室书籍等物品搬回后,就一头扎进工作堆中,一边向熟悉工作的同事了解情况,一边思考着从哪里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了解暑假后新生报到的安排情况。当我找到有关部门了解这个事情的时候,回答是:报到时间原定是2008年9月2日,但能否按时入学尚无法确定。我听后很诧异,几千名学生报到这么大的事,既然确定了入学时间,却又不能保证让学生按时来,这是怎么回事?心中十分着急。接着有几位同志详细介绍了情况,我才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由于新校区建设的不顺利,使2006级和2007级两年的新生都没能按时报到。
2006年录取本专科新生4020人,原定9月23—24日报到,因学生吃饭和喝水问题没能解决,推迟到10月15—16日才让新生报到。新生入学,吃住是头等大事,虽然2006年5月8日成立了新校区后勤部,由王海亮部长负责。他带领一班人天天在新区加班加点,做了很多工作,但因各项基础建设尚未达到入住条件,生活用电、饮食、住宿、饮水、洗浴、教学条件都非常差。当时是临时电缆,建设施工和生活共用,线号很小,施工用电都很勉强,更无法保证学生的生活学习用电,王海亮部长带着刘云超科长天天跑供电局,10月16日解决了当年学生临时用电问题;负责学生饮食的杨清华经理为了确保学生报到后能吃上饭,动用他的朋友关系,请求周边兄弟院校支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送馒头5000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送来2000斤熟大米、3000斤卤面,让学生报到后没有挨饿。
很多学生和送学生来的家长到新校区后,看到只盖了五分之一的大楼和生活设施极差的情况,情绪很激动,有的家长抱着学生痛哭,要求校方给予正面解释:为什么他们到学校后和看到的招生简章介绍及图片差距那么大?当时学校组织很多人安抚和解释,才慢慢平息学生和家长的怨气。
水的问题更是麻烦。由于前期供水系统没有接通,学校请专业打井队在学校西门口小综合楼北边打了一眼井,井深660米,主要是供施工用水,在新区工作的职工也可以使用一些。10月15日新生来后,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常停水。2006年11月22日,后勤部又组织人力物力在校园北部的学生食堂开水房南边小竹林东侧打了一眼井,井深1200米,但没有成功,一直不出水。无奈只能再次向邻近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求援,河南中医学院的学生和给新生军训的教官每周两次排队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洗澡。此事在省内高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师生感到很没面子。
当时教室条件和住宿条件也很差,时任教务处处长的梁华龙做了大量工作,竭力保证教学秩序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后勤集团主管宿舍的杨结实及其同事吃住在学生宿舍,学生有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以平息学生的不满情绪。
校园环境很差。到处是黄沙荒草,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在无资金种草种树的情况下,后勤处提出种麦苗绿化花钱较少,让后勤集团花了1.5万元组织人员在80亩空地上种了麦苗,使新校区有了一些绿色。学生处也安排辅导员每天在新校区陪学生吃住,尽量安抚。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每天在施工工地上学习和生活,怨声载道,情绪极不稳定。当时在师生中流传很多信息段子,下面是其中比较不激烈的一首:
满院工地停工待建,极目四周惨淡不鲜;
尘土飞扬弥漫遮眼,道路泥泞水漫路面;
绿化不见麦苗替换,湖水漾漾死水一潭;
生火做饭液化气罐,师生拥挤食堂抢饭;
白天停水晚上停电,饮水不开洗澡邻院;
冬去春来长楼依然,风中矗立神伤黯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2月15日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学生和施工方组织的民工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随后施工方竟然把前去协调解决问题的田中岭副院长软禁起来,直到龙子湖派出所出警才把田院长解救出来,此事在社会上及学校全体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次冲突的起因是:临近年末,施工方要求河南中医学院支付工程款,但学院财务账上入不敷出,拿不出建设资金来,于是施工方组织了大批民工手持铁锹、钢管把住了教室门口,不让学生上课,学生据理力争,与施工方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双方僵持着。来新区上课的老师也都站在工地上,束手无策,真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师生们普遍认为,既然学校欠债,施工方应该和学校交涉,不应该采用这种方法阻碍师生正常上课。
主管学生工作的田中岭副院长听说后,紧急从东明路校区赶过来(当时学校主体在东明路校区)。他一方面做学生的工作,宣布暂不上课,让学生都回宿舍自学,一方面和施工方交涉。双方约好,谈判的地点定在西大门北边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但让田院长始料不及的是,一进入指挥部的二楼,施工方就把田院长软禁在206办公室。从12月15日一直关到12月17日。由施工方组织人员把门,任何人不让进。他们放话出来,拿钱放人,不拿钱就关着。田副院长当时已是56岁了,被软禁后血压剧升到210/120mmHg,已经出现高血压危象。他吃不下饭,身体非常虚弱。承建方因怕出事,才勉强同意让学校医院派人到指挥部给他治疗。
保卫处一直想方设法救援田院长,但那时的派出所对民工闹事也是尽量回避。到了12月17日中午,保卫处再次呼救求援,龙子湖派出所出动一辆警车、三个民警到新校区指挥部解救田院长,强行进入指挥部。民警扶着田院长从二楼往下走时,和施工方发生了肢体冲突。施工方组织的民工对田院长拳打脚踢,打伤了田院长的腰腿部。民警把田院长架到车上,立即送到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急诊室治疗。田院长的腿伤瘀肿了很长时间。待田院长身体好转后,曾诉诸法庭,要求公正处理,对方派一个副总来看望田院长并拿些所谓的慰问金,田院长坚辞不收。
听了这个情况,我心中非常沉重,被田院长的惊险经历所震惊。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学校园竟然发生绑架校级领导的事件,对方也太胆大了!同时也被那个时候为学生想了很多办法的学院相关部门人员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确实尽心尽力了。
接着几位同志又向我介绍了2007年新生入校的一些情况。2007年录取本专科新生2990人,开始报到时间定为9月初,以后推迟到9月19日-20日。这时的新校区情况比起2006年稍好一些,吃饭、饮水都可以解决,只是洗澡还需要到邻近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有时学校租车把学生拉到老校区(东明路校区)洗澡。但这时的学校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任学校财务处长的张小平同志天天奔波于多家银行,想尽一切办法维系着将要断裂的资金链。但是银行的运作规则是:不论单位还是个人,越富有银行贷款越容易,越贫穷银行越不贷款,这是银行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当时的河南中医学院负债比高达77%,超过了银行贷款的警戒线。不仅不能新增贷款,原有贷款的利息还要提高,真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校区教学实验大楼时建时停,停时多建时少,学校和施工方的冲突不断,经常有民工闹事堵门,以致学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了2007年11月19日,新校区教学实验大楼在没有做内外装修的情况下把脚手架全拆了。这在施工中是极不正常的,因为施工方向河南中医学院要的大楼脚手架租赁费(钢管、扣件和塔吊、提升架等设备)是每月38万。外脚手架、塔吊、提升架等设备一次性安装、搭设等需要85万元。学校实在支付不起了,无奈之下只好拆除。从那以后,大楼建设完全停止。此时学校贷款已高达七亿多,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这个号称“亚洲第一大长楼”的建筑,就一直可怜地裸露在郑开大道旁边,任东来西往的过客品头论足。
这几位同志把2006年、2007年新生入学的情况介绍以后,又对2008年新生能不能按时入学谈了看法。他们认真分析当时的情况,认为不可能按时入学,因为离原定新生报到时间仅剩37天,而新校区学生宿舍的床、桌椅、生活用具还没有购置,教室里上课的黑板、学习桌椅还没有到位,学生食堂做饭没有天然气,主要用燃气罐,每个月需要用90罐,每罐100公斤,当时一罐气是540元,每个月需要人民币五万元左右,而且经常有几十个燃气罐挂在食堂中间天井院的墙上,很不安全。水的问题就更大了,原来的学生用水就不够,再增加近3000名新生入校,肯定会出问题的。
时任教务处处长的梁华龙准备了两套方案。其中一套就是新生延迟入学的教学方案。根据以往的情况,把2008年新生入学时间暂定在10月份,但10月份能不能开学,他也不知道,只能走着说着。
原定的开学时间改不改?改到什么时候?能否如期开学?马上要发放新生入学通知书了,急需我来做出决定。他们都从爱护我的角度劝我对此事一定要慎重。这在当时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大难题。按常理,我刚来,新校区困境又全校皆知,即使延迟开学,大家也都会理解的。怎么办?是稳妥一点,给自己留点余地?还是直面困难,背水一战?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我决定奋力拼搏试一试!争取让新生9月2日入学,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做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师生员工也会理解和谅解的;但如果不去做,大家会很失望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怕也不行,反正回不去了!
决心一定,全力以赴。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影响新生入校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新校区的问题应该在新校区现场解决,光在老校区听汇报是不行的。
2008年7月26日我提出“关于实施新校区现场晨会的方案”:每天由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新校区工地上召开现场会,集中大家的智慧梳理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在办理过程中有困难时,共同商议解决,时间暂定一个月。这个方案提出并在学校公布后,大家都很振奋,认为只要院长能带头每天深入工地,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的速度一定会加快。
从2008年7月28日开始,每天八点半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或工地现场召开会议。现场会主要由我主持,如果我出差就委托当时的副院长李建生或纪委书记许志宇主持。截至2008年8月28日,共召开了24场,我主持了21场,李建生副院长主持2场,许志宇纪委书记主持1场。
参加新校区现场会的有当时的副院长李建生、刘文第、郭德欣、许二平、付强,以及当时的计划财务处处长张小平、教务处处长梁华龙、后勤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海亮、后勤基建处处长李树武、保卫处处长陈杰、学生处处长王亚平及副处长王剑峰,后勤基建处副处长宋青坡、图书馆馆长赖谦凯、图书馆副馆长赵振营、宣传部部长刘保庆、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程万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李军、外语学院院长张大伟、人文学院副院长翟立武、信息中心许成刚、设备科科长王磊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孟宪峰、杨世民、袁浩、李东阳、朱建光、姜贡献、张莹、雷天锋、罗运生、程传欣、赵守斌、苏银亭等。
在现场会上,首先梳理出了14项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校区天然气工程问题;
新校区自来水工程问题;
新校区用电和大楼电梯问题;
新校区学生宿舍及家具配置问题;
新校区食堂及基础设施问题;
新校区暖气工程问题;
新校区道路系统建设问题;
教学实验大楼施工及教学设施问题;
新校区网络建设问题;
新校区临时图书馆工作问题;
新校区教学实验室建设问题;
新校区消防安全问题;
新校区校园环境整治问题;
学校与施工方的矛盾问题。
以上问题中,凡是影响2008年新生入学的,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先解决。如天然气的问题、水的问题、电的问题、新生宿舍交工的问题、新生宿舍的家具配置问题、教室设备问题、教学实验室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齐头并进,全力推进。否则时间太紧张,来不及了。
那一段时间,我和大家的压力都很大,那是在打一场攻坚战。参加晨会的同志每天都按时到场,接受任务后,马上行动,第二天晨会汇报前一天进展情况。有问题时,大家商量解决方案,谁汇报结束,方案定后谁先走,奔赴有关部门尽心协调办理。面对新校区的情况,大家心里都很沉重,接受任务后,默默地干活,没有任何人有怨言。那一段时间,省、市及郑东新区有些部门对河南中医学院工作积极性突然高起来感到奇怪。原来有事找不到你们的人,怎么现在你们天天来找我们?而且都是十万火急,非办成不可!
受惊历险接通新校天然气
新校区通上天然气本来不是个问题,更不会成为难题。但由于多种原因叠加,使这个好办的事成为一个大难题,学校为此付出了人、财、物多方面的沉重代价。
那还是在2004年6月,学校新区建设刚刚开始,郑州天然气公司、郑州市政公司,在郑东新区天然气管道铺设施工,路过我校新校区时,施工负责人曾经和学校联系,说学校只需拿出1万元的天然气管道接口材料费,施工方就可将管道在新校区校园边上留下一个连接口,方便学校以后接通使用天然气。可能当时新区工地人少事杂,没人接头办理,郑州天然气公司在迟迟得不到学校答复的情况下,只好继续向前施工,没有给我校留下接口,从而使之成为日后困扰我校天然气接通的一大难题。
在召开新校区现场会时,大家对这个问题讨论热烈,认为没有天然气,将严重影响食堂的做饭和学生的饮水、洗浴,以及以后的教学实验、教职工的生活。天然气必须接通!但那时离学生开学只有30天时间,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接通天然气,谈何容易?让谁来具体负责这个事情? 经过认真考虑,还是得请付强副院长办理,那时他主要分管后勤工作。我和他谈话时要求,无论有多大困难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开学前必须开通天然气。
付强副院长接受任务后立即行动,带领后勤处处长李树武、后勤集团总经理王海亮,新校区建设办王浩然等同志多次实地考察。但由于天然气资源的特殊性,施工需要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并要办理多项手续,按常规程序最少也要两个月的时间,要想如期完成,必须超常规办理,需付出极大的努力争取。我和付强副院长多次与郑州天然气公司、郑州市政公司及郑东新区管委会的负责人见面商谈,李树武、王海亮、王浩然等带领几位同志更是天天去天然气公司、市政公司,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说明接通天然气对学校的紧迫性。如果接不通,上万名学生的吃饭饮水将成为大问题,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事件。一趟不行再去一趟,有时一天之内去多次。天天如此,终于感动了天然气管理和施工单位,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允许我校开始施工。
2008年8月18日,天然气公司施工队正式进入新校区作业。而此时离开学只有15天时间了。施工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由于当初郑州天然气公司、市政公司在郑开大道施工时没有留下任何标志,询问当时的有关施工人员、天然气公司的设计、监理、验收等部门工作人员,大家都记不清天然气管道和接口位置了,只能一点一点地找。请专门的公司采用专用的天然气管道探测设备帮助探测。三天过去了,在明理路口、郑开大道南侧到北侧遍寻无果。在查不清管道具体位置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当时施工人员的回忆进行试探性挖掘。
2008年8月24日,天然气施工队在确定下来的位置上小心开挖,寻找天然气管道。此时,离开学还有8天时间。为了尽快找到管道,施工队每天施工到凌晨三、四点钟,天天挑灯夜战。李树武、王浩然、赵书宏、王海亮等同志每天都坚守在工地上督促工程进展并亲自干活。同时和郑东新区执法局、绿化队等单位协调,取得相关人员的谅解和支持。白天烈日炎炎,夜晚成群的蚊虫袭扰,施工时需要开着车灯或打着多把手电筒。同志们毫无怨言,一心只盼着早点找到天然气管道。
2008年8月27日,离开学还有5天时间。此刻大家个个面容憔悴,神情疲惫,双眼布满血丝。眼看着又是一天过去了,天然气管道还没有找到。已经是午夜时分,每天都来施工现场的付强副院长也十分着急,施工方经理有些坚持不住了,他说,“我看这样下去大家都累坏了,要不今天就到此为止收工,明天再到别的地方找找吧”。大家已经筋疲力尽,正准备离开,在现场指挥的付强副院长不甘心地说:“再往下挖一铲,不行了明天再说”,当挖掘机再一次伸出铲臂下挖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巨响,一股冲天的气柱从管道喷涌而出,有30米高。这一铲把苦找了四、五天的天然气管道挖破,空气中立即弥漫着刺鼻的天然气味道。大家又惊又喜又怕:惊的是天然气和其他气体不一样,处理不好会发生火灾;喜的是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怕的是郑开大道车来车往引发问题。所幸是半夜时分,往来车辆很少。当时在现场的王海亮、李树武、王浩然、赵书宏等配合天然气公司,紧急到一公里开外的地方关闭了阀门。此事惊动了郑东新区指挥部的负责人,他们迅速赶到现场,以天然气管道破损处为中心,郑开大道东西路临时封闭约2公里。经过天然气公司近40分钟的紧张抢修,破损处被堵住并给我校接上了管道口。
2008年8月28日晚上九点,我校新校区天然气管道与郑东新区市政天然气总管道顺利对接,天然气在距新生报到只差3天时通入我校新校区。当时往学校铺设了三个管道。第一个管道通向学生食堂解决新区学生吃饭、饮水、洗浴问题。第二个管道是为新校区职工周转房留好了接口,现在职工周转房用的天然气就是那时打好的基础。第三个管道是通向教学实验大楼。教学实验室、药学院中药炮制实验室等用的天然气也是那个时候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