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往事回忆 | 爱心书画 | 青蓝工程 | 五老风采 | 学生心声 | 工作交流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往事回忆>>正文
《为了母校的春天》连载:第十四章质量为本多措并举升内涵
2021-06-20 08:54 郑玉玲 

                 传承仲景 办学特色初彰显

    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开办近 60 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医

药人才培养、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院校

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几

年前就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我到学校任

职后,一方面处理着新校区遗留问题,一方面思索着如何进行中医药教学改

革,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质量,办出河南中医学院的特色。

从 2009 年开始,学校加大对教学改革的力度,主要从中医药三类人才培

养、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中医药院校如何进行通识教育、教研室和学科制

并行建设等四方面进行。这里重点介绍中医药三类人才培养和基石学科建设

的思路和成效。

    一、实施中医药“传承、应用、医药相关”三类人才培养方案

2009 年 2 月,我主持召开三个层面的论证会,就举办中医传承人才培养

中的“仲景学术传承班”,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是老中医论证会。参加会议的都是省内外知名的老教授、老专家,如

张磊、冯明清、唐宋、袁海波、侯士良、王浴铭、毛德西。河南省卫生厅副

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李建生,教务处处长

张大伟等参加论证会。我汇报了“中医药三类人才”即“中医药传承人才、

中医药应用人才和医药相关人才”培养的思路,尤其是“中医药传承人才”

培养的方案。参加会议的老教授、老专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实施方

案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尤其对中医药传承人才“仲景学术传承班”给予充分

肯定,同时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我组织召开了专题会,根据老

中医、老教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仲景学术传承班的方案。

    二是中医药管理人员论证会。参加人员有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张重

刚、韩新峰,副处长姬淅伟,河南中医学院原副院长王春昶、河南中医学院

原工会主席赵文哲、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李建生、郭德欣,教务处处长张大

伟等。我先做汇报,然后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层面,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论

证。认为学校提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改革方向,切实可行。为

了确保实验班圆满成功,由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业务处处长张健锋任“仲景学

术传承班”的班主任。

    三是省内中医院院长论证会。参加人员有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周口市中

医院院长、安阳市中医院院长、新乡市中医院院长、商丘市中医院院长、郑

州市中医院院长等。学校李建生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张大伟参加会议。院长

们首先对学校提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给予肯定,同时从医院需求什么样

中医药人才的角度,对培养方案进行细致的论证,这是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

一次密切的交流和结合。

    三场论证会结束,使我坚定了中医药三类人才培养的信心,安排主管教

学的李建生副院长、教务处张大伟处长对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四重一突出”

为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四重”,即重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重视经典,尤重仲景学说的学习和背诵;重强化中医思维及基本功训练;重

临床,拜名师拜群师,博采众长。

“一突出”,即突出传承仲景学术思想。以此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突

出仲景,注重传承”。

    导师方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按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

床的原则,从二年级开始轮流跟师,实行多导师制,强化临床实践。

管理方面:实行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即学校和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双班

主任制;学校和医院紧密结合,即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

院、第三附属医院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即河南省宛西

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实验班设立“仲景奖学金”。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该班于 2010 年开办,从全校中医学专业、中西医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中选拔,学生自愿报名,然

后进行理论考试和面试。每年选 40 人,男女生各 50%。同时设定了入选仲景

学术传承班的规则。

    在仲景学术传承班开办的基础上,2011 年,依托第二临床医学院与洛阳

正骨医院联合开办了“平乐正骨传承班”。2012 年,我校又以“厚基础,强

实践,增技能”为思路,依托药学院开办了“中药传承实验班”。在中医药传

承班成功举办的同时,我还欣喜地看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均以仲景学术传

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的学习方法和精神为楷模,形成了“比、

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使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明显提升,对学校的建

设发展与更名大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四年的培养,2014 年,首届“仲景学术传承班”的学生毕业了,考

研录取率为 82.05%,就业率 100%。2015 年仲景学术传承班的毕业生考研率

94.74%,就业率 100%。平乐正骨传承班和中药传承班的学生不论考研和就业

均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他(她)们集体向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些

带教老师评价“传承班”学生,“不光会背经典,而且会用,有理论有实践,

将来会成为出色的中医药人才。”

    二、强化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

    在中医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必须重视中医药基石学科的建设。2013 年,我主持召开了 9 场专题论证会,

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即学好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中医;学好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温病学会成为一个出色名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

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医古

文等课程,会成为一个名医大家。

我带领主管教学的李建生副院长、教务处张大伟处长,基础医学院、药

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首先界

定了中医药基石学科的范围,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中医

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

学史,国学文化课程。继而上院长办公会认真研究讨论,出台了《关于加强

中医基石学科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决定从八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基石学

科建设:第一,管理体制实行教研室和学科建制并行;第二,师资队伍实施

“引进与培养并举”等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养规划;第三,修订本科基

石学科的教学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第四,学校设立中医基石学科教学专项

研究资助项目;第五,在科研立项和奖项申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六,

学校出面协调,为中医基石学科建立临床基地;第七,在研究生招生名额等

方面给予倾斜;第八,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中医基石学科建设。

    上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医药基石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也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高度关注,认为加强

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2014 年、2015

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校长论坛上,我作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

的主题报告,获得与会校长的一致好评。

这几年,以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

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考研方面、

中医药执业医药师考试方面、参加全国中医药知识专业大赛方面,均取得很

好的成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校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总结为“院校教育+

师承教育+学术流派”的模式。

    2014 年 11 月 24 日,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为组长,安

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为副组长,特邀美国华美中医学院梁慎平教授等

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我校中医药教学改革和中医学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检

查和认证。张院士和检查组的专家们对学校以“突出仲景,注重传承”的办

学特色高度认可,对“中医药传承人才、中医药应用人才、医药相关人才”

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给予了鼓励和指导。张院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主要

承担中医专业认证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亲自主持召开学生座谈

会,对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

励。专家组一致对学校近年来“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

承班”的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方法给予了赞扬。专家们一致认为,学校的

办学定位准确、思路清晰、特色突出,符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各

项要求,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的规律。2015 年 10 月仲景学术传承班的

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中医

药院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医药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对

我校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举措做了翔实的报道,学校声誉及地位

明显提升。

    2014 年、2015 年,学校委托麦可斯教育评价公司(第三方评价),对学

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考研情况、社会的评价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多种

数据显示,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博引人才 师资队伍稳提升

    师资是办好高等教育三大要素之首,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

伍,高校的基础设施再好,也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在学校的发展中,永远

都不过时的一句话是:师资是教育之本。

    我刚到学校时,就发现了一个让人深为忧虑的问题,即教职员工人心不

稳。当时学校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一个连水电费都付不起的单位如何能稳

住人心,引进人才?要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只有双管齐下,解决学校的诸多

困难和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步进行。

    自 2009 年 3 月至 2015 年 5 月,我亲自抓这项工作,郭德欣副院长全力

协助。经过强力推进,多措并举,使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

迅速增加,满足了学校 “办学规模与培养质量同步提高” 的要求。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有机结合。“刚性”引进,就是把高学

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来,成为学校正式在编职工。“柔性”引进是“不求所

有,但求所用”,和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享人才资源。即以多种形式

和多种渠道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我校担任双聘院士、兼职教授、客

座教授、名誉教授,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是分层次培养并互相衔接。学校分别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基本技能培训、教师能力培训,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老师。青年教师

和导师双向选择,指导老师负责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指导学术研究。

    三是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了促进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

极创造条件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2010 年 7 月河南中医学

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项目启动,首批选拔出 2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基

础医学院选拔 6 名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校从知名高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邀请数十位在不同学科领域知

名度高、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为指导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培养和指导。

2012 年我校再次选拔出 19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跟师学习重点培养。在学习过

程中领悟学术大师们的思想境界、学术修养和科研态度,使自己成为中坚外

强的业务骨干和团队核心,从而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发展的

中坚力量。

    四是逐步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努力改善公共实验

室条件,增加实验仪器设备总量等。

    通过多措并举,紧抓不放,持续支持,学校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在:

    师资队伍规模增大。自 2009 年初至 2015 年底,学校共引进、培养博士

297 人,硕士 509 人。专任教师队伍总量显著增加,增幅为 35.64%,基

本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学历人员在专任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显著提高。硕士以上占专任教师

比例达到 82.1%。

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具有正高级职称者 163 人,占总数的 16.48%,具有

副高级职称者 293 人,占总数的 29.63%。 45 岁以下正高和 40 岁以下副高人

数逐年增加,学术骨干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职称结构更为优化。

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本校毕业 296 人,占总数的 30.14%;省内毕业 212

人,占总数的 21.59%;省外毕业 455 人,占总数的 46.33%,国外毕业 19 人,

占总数的 1.9%。学校努力消除教师队伍中的近亲繁殖现象,新增教师中,最后

学历为非本校毕业的所占比例达 95%以上。

    2009 年以来,学校又先后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升启、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胡镜清、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程永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健、美国方达临床试验中心张胜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等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特

聘教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研究员为双聘院士并组建了免疫实验室。

先后实现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原学者”和“河南省教学名

师”零的突破。

    这几年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校

各部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尽心尽力,主动走出去找

人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汇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

中,为学校全面提速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学科建设 质量数量双显效
    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学术地位。
为此,我任中医学院院长后,除了主持全校的行政工作,还给自己加了一项
分工,就是主抓学科建设。我和学科办主任樊蔚虹及学科办的同事们经常研
究学科建设的问题,同时认真学习国内同类院校学科建设的经验,结合学校
实际和各二级院系认真研究讨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经过不断探索,逐
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管理体系。从 2009 年以来,学科的数量和质量同步
推进,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的高度关注并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三个坚持:即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
龙头,汇聚人才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促进学术发展;坚持
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等全面发展,做到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
归属、人人有学科方向;坚持以学科建设规模和质量并进,择优培育、重点
支持、分层建设、滚动发展。
    学科建设的举措:一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重点学科的运行管理。
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学科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二是针对学科建设发展
的变化,学校及时出台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实施意见”、
“关于调整和加强我校各类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见”及“关于进

一步加强我校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三是在日常管理运行中,不断完善
管理服务方式,对于重点学科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
保障。在学科管理过程中重视改革管理手段,完善学科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学
科办设计制作了学科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将各学科的建设情况转化为电子数
据,并及时更新信息,有利于学科动态信息的掌握,同时方便了学科各种数
据的上报。学校加大了对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力度。经过全校几年的共
同努力,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局面,极大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的成效:
    学科布局合理,数量明显增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的数量从 2008 年的 2 个达到 2014 年
时的 24 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从 2008 年以前的 1 个达到 8 个,二级学科 2
个;省级一级学科覆盖二级学科达到 37 个,校级重点学科 17 个,总数 88
个,真正达到了人人有学科归属的局面。目前,河南中医学院共有三个层次
四类重点学科,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中医药相关学科为支撑,相辅
相成,协调发展的重点学科布局。
    学科方向稳定,队伍实力增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方向的凝练。目前,学校 88 个各类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共计 290 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81 个;省级重
点学科(省立项建设学科)研究方向 47 个,覆盖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11 个;
校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51 个。当然,不同类别的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之间会有
交叉。基本上,每个重点学科都保有 3 个以上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并有相
应项目和成果支撑。形成了以中医、中药研究方向为主,拓展的医药相关领
域研究方向为支撑、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环境。如中医儿科学的“中医药防
治小儿肾脏病方向”,研究小儿紫癜性肾炎及难治性肾病取得显著成就,在国

内中医儿科界首家开展了小儿肾脏病理技术及诊断,建立了国内高等中医药
院校唯一的小儿肾病研究室及小儿肾病专科病区,其临床规模、诊疗特色、
人才培养及科研水平在国内中医儿科界保持了领先地位; “中医药防治小儿脑
病方向”已建设发展为国内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神经疾病专业病区,
有配套的小儿康复治疗中心,诊疗康复设施齐全,形成了以手法为主的中医
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其诊疗技术、治疗规模、科研水平及经济、社会效益均
处于国内中医儿科学界领先地位。众多的研究方向为学科人员从事不同的学
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
从事研究工作。
    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校非常重视学科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及高年
资教师的传帮带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队伍结构。
目前,各学科基本上形成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等合
理的学科队伍。合理的学科队伍为开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
保障。
    学科基地日益完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充分意识到学科建设中科研平台对学术研究的巨大促进作用。学科
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教学、科研和临床基地建设,对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
的指标要求。自 2009 年以来,共计投入建设经费近 1.3 亿元。有力地促进了
学科学术的发展。在 201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期满验收中,学校有 5 个学科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两馆一园 大学功能 得健全
    一、现代化图书馆开馆
    2015 年 6 月 26 日,全校师生期盼的新校区图书馆正式投入运行。开馆
的那一天适逢 2015 级毕业生典礼,师生在典礼结束后纷纷涌向图书馆和同期
开放的河南中医药博物馆。馆内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对新图书馆和中医药
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书籍文物、阅览环境等赞不绝口。看到师生们兴高采烈
的神情,我特别欣慰和高兴。这些年很多人为图书馆的建设而付出的艰苦努
力都值了。师生用手机拍的照片通过微信迅速传到海内外。有些校友看到图
书馆的图片后,一方面赞叹图书馆的端庄大气,一方面发出疑问,怎么和当
初规划图上的不一样了呢?这一问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 7 年前,图书馆建设
的艰难曲折浮现在眼前。
    (一)最初规划的图书馆是金字塔型
    2004 年在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时,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一并
设计。当时设计的图书馆造型为四棱锥体的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呈
逐渐收缩的金字塔形状,总建筑面积 48900 平方米,外立面全部采用隐框玻
璃幕墙,投资概算约为 2.5 亿。
2008 年 7 月我到学校工作后,详细了解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方知图书馆
的前期设计已经结束,大部分图纸交到学校,学校已支付设计费 200 万元。
原本新校区图书馆应该和教学实验大楼一起启动,但因教学实验大楼在建设

期间出了问题,处于停工状态。学校的资金已经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图书馆
建设预计资金 2.5 亿,学校根本没有财力建图书馆了。虽然没有能力建设图
书馆,但学校做的所有宣传都是金字塔图书馆形象图片。这也是很多校友对
金字塔形图书馆印象深的原因。
    随着 2011 年底教学实验大楼复工,新校区图书馆的建设纳入了学校重要
工作议事日程。我和付强副院长、解建新主任组织省内外很多专家对图书馆
进行详细论证。同时付强副院长亲自带队,组建了院长助理张小平、图书馆
馆长赖谦凯、新校区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解建新参加的考察小组,分别对
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进
行了考察和调研。经过论证和考察,大家一致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以 “实用、
大方、经济、美观”为建设原则。学校原来设计的金字塔形图书馆方案太过
奇特,逐层收缩不实用,2.5 亿元投资造价高,全部玻璃钢运行成本高,不
符合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宗旨,应重新考虑图书馆的造型方案设计。
我对推倒原来设计方案重新规划设计新图书馆非常慎重,再次主持召开
省内外图书馆建设专家论证会,认真分析研究图书馆的建设问题,专家们通
过认证论证提出的意见是:
1、原设计的图书馆是金字塔建筑造型,呈四棱锥体状,自下而上逐层收
缩,造成内部使用面积利用率不高。
2、外立面因呈斜面形状,考虑雪载、风载等因素后,结构承载力要比竖
向构件大很多。
3、全隐框玻璃幕墙外墙,幕墙结构胶的耐久性,幕墙的防水性能都是需
要推敲的因素。
4、全玻璃外墙的热、冷辐射效应非常强,不是国家推行的绿色节能环保
施工工艺,造成后期使用成本增加。
5、奇特的建筑造型,势必造成施工难度的增加。

6、根据考察的结果,国内同类院校所有图书馆均在 3 万平方米左右,造
价在 1.1 亿元左右。学校原设计 48900 平方米偏大,造价 2.5 亿元太高。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专家们认为: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意义来讲,应
以价格合理、环保实用、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廉为原则。原图书馆设计方
案除了造型奇特外,在工程造价、使用面积利用率、后期维护、绿色环保、
运行成本等方面均没有优势可言。专家们的意见出来以后,我又专程征求张
伯礼院士的意见。他非常赞同专家们的结论,认为图书馆的建筑应以实用为
主,建造风格注重端庄大方。
多方征求意见后,坚定了我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图书馆的决心,2011 年 12
月 2 日先上院长办公会研究,2012 年 1 月 5 日党委会研究讨论,全体领导一
致同意重新规划设计图书馆。并决定由新校区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图书
馆配合。
    (二)邀请国内高校图书馆设计大师为学校设计新图书馆
    按照程序报请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后,新校区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开
始组织新校区图书馆的设计工作。由于图书馆位于 700 多米长的教学实验大
楼西南侧,天一湖旁,为了保证新方案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学校非常重
视新方案的立意和定位。我和付强副院长、解建新主任认真商议,一定要请
国内最好的设计师来做这个项目。首推国内高校图书馆设计大师、著名建筑
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先生为学校设计图书馆。但关院士是国内外著
名建筑大家梁思成的弟子,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承担的都是国
家级的重大项目,他会为一个既不是 985 又不是 211 的学校进行图书馆设计
吗?我们心中一点底都没有,但既然有这个强烈的愿望,就应该去试试。如
果说敢去试一试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我在郑州大学负责新校区建设时见
过关院士。郑州大学医学组团和人文组团是他设计规划的,关院士在工程建
设期间来检查时,我和郑大新区建设办的勾希杰主任、解建新副主任曾向他

汇报过工作。可那时距今已经过去 6 年了,他那么忙,还能记得我们吗? 与
其在家举棋不定,不如直接去北京拜访关院士。
2011 年 12 月 27 日,我和付强副院长、郭海波纪委书记、解建新主任、
许东升主任专程到北京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让我们特别惊喜的是,关院士
热情地接见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并汇报了学校原来图书馆的设计情况及
变更理由。关院士静静地听后说: “我们的团队之前没有接过这样的单体项目,
需要和团队的人员商量一下。”我们四个人心中忐忑不安地等待回复。那天下
午三点,关院士率领的团队经过商议,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他说:“从学校校
长亲自带队专程来邀,我们看到了你们的诚意,也看到你们对学校的真诚之
心,我们一定支持你们做好这个项目。” 听到关院士要亲自为图书馆设计方
案,我们四个人特别感动和高兴。
从北京一回来,我们立即进入紧张的准备工作,其间付强副院长和解建
新主任带领有关人员多次去北京向关院士汇报工作,商议细节。2012 年 3 月
10 日,接到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的通知,图书馆初步方案已经出来,让学校
去北京商议确定方案。我和孙建中书记、付强副院长、解建新主任、许东升
主任等一起到了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关院士对我们图书馆项目非常重视,
根据学校的情况,做了两个设计方案。我们一行人听了之后感到各具特色,
同时感到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项目,回去需要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我们把
想法向关院士汇报后,他非常理解并赞同。我们再次提出请求,在学校开职
代会时,请关院士到学校给职代会做个报告,讲解一下图书馆的规划设计思
路及两个方案的特点,关院士爽快地答应了,他想亲自到场看看教学实验大
楼和图书馆这两个重要楼房的布局。我们为关院士认真的治学精神和对学校
高度负责的态度所感动。
3 月 16 日上午九点,我陪着关肇邺院士来到学校新校区。关院士认真查
看了校园,教学实验大楼和将要建设图书馆的位置。并在职代会上做了一场

精彩的报告。送走关院士后,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学校于 2012 年 5 月 2
日确定采用第一方案建设新图书馆。
经过前期准备,2012 年 12 月 29 日,图书馆正式开工。付强副院长、解
建新处长带领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克服了种种困难。其间清华
大学规划设计院的两位设计师经常到图书馆工地指导。图书馆于 2014 年 1
月 19 日封顶。
与此同时,主管副院长刘文第、郭德欣带领有关人员提前介入、交叉作
业、逐步有序开展内部整体布局规划、装备(书架、阅览桌椅、古籍书柜、
窗帘、智能化设备等)招标采购、装备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为图书馆提
前开放做了充分的准备。
2015 年 5 月 7 日,新校区基建处把建设好的图书馆正式移交给图书馆管
理。此时距离学校计划开馆时间不足两个月。图书馆的有关人员在李根林馆
长和何明举书记的带领下加班加点,各项任务落实到人,为高效有序将东明
路老校区图书馆搬迁到新区图书馆做好了准备。5 月 18 日,图书馆整体搬迁
工作正式启动,截止至 6 月 17 日,最后将古籍图书搬迁到新馆,不足 50 天
即完成了百余万图书的搬迁、上架、整理等工作。图书馆的全体人员非常辛
苦,为了能按时开馆,大家尽心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如此大规模
的书籍迁移,这在省内外图书馆的搬迁中都是很少的。
开馆之前,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我和离退休职工工作处程伟华书记、艾
国军处长及学校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韩进武商议,把学校专家教授的书画布置
在图书馆内。他们连夜组织,现场指挥,两天之内把 200 副书画全部挂在了
图书馆的墙壁上。与此同时,馆内的环境美化布置也按要求准备完毕。
2015 年 6 月 26 日,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图书馆与河南中医药博物
馆同时开馆。
学校的新图书馆和中医药博物馆一开馆,立即引起校内外高度的评价和

赞扬。大师级的设计水准创造了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图书馆建筑形象。整
个建筑既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又不失现代文化氛围。外立面运用反光的
玻璃幕墙,结合临湖的倒影效果,气势恢宏的中原气质与柔美秀丽的江南风
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和谐美观。杨柳依依的天一湖和精致古朴的得月桥
融天地之灵气、汇人文之精华、步知识之阶梯、登智慧之殿堂,成为校园内
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图书馆的建成,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 年 7 月,图书馆

获得河南省工程建设优质结构工程奖。

二、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开馆
   (一)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背景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截至 2016 年 6 月,河南
省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中医院床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
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拥有这样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很有
必要建设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南中医药博物馆。
    我就任中医学院院长后,经常参加省里组织的各种会议,在会上只要有
机会发言,就呼吁各级部门要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建设,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
承,应该规划建设一所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可能河南这几年建设项目太多,
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要努力争取
实现的目标。
    2012 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经过艰苦努力,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
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获得国家和省里支持 1.7 亿。这真是及时雨!学校
决定用这笔资金建设两个项目:图书馆和大学生实训中心(四附院)。在对图
书馆进行规划时,我就思考着能否把中医药博物馆一起建设?我把这个想法
先和付强副院长一起商量,探讨可行性。在认真分析、计算在校学生对图书
馆面积的需求情况后,觉得利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以外及地下室的一部分空
间,可以建设一个规模不大的博物馆。对此我特别高兴,中医药博物馆不需
要太大,应做得精致。接下来又和郭德欣副院长及其他领导进行了沟通。
2013 年 6 月 6 日,院长办公会的第七个议题,就是研究中医药博物馆筹
建问题。大家对建馆的想法一致同意,认为河南中医药高等学府应主动承担
这项任务,但对其名称有不同意见,即是称“河南中医药博物馆”还是称“河
南中医学院中医药博物馆”?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如果称“河南中医
药博物馆”,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经费,可能会得到资金支持;而如果称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博物馆”申请经费会受到影响。鉴于此,最后大家一
致同意名称定为“河南中医药博物馆”。
    会后,我就安排学校办公室向河南省教育厅递交申请建设河南中医药博
物馆经费的专项报告。办公室人员问我:“院长,申请资金写多少?”我说:
“写 500 万元吧。”其实想着能给 200 万元就不错了。没想到,省教育厅对学
校提交的报告进行了认真论证,认为中医学院主动承担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的
建设任务,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决定拨付专项资金 500 万元。之后,我又向
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汇报了这个项目并请求支持,张
副厅长非常重视,经省中医管理局认真研究,决定给予 100 万专项经费支持。
至此,中医药博物馆的场地和经费都有了,接下来就是围绕博物馆的规
划设计尽快开展工作。郭德欣副院长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二)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群策群力
    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结
合中原文化特色、河南中医药特色、学校办学特色,融高层次、高水平、高
科技于一体,突出前瞻性和领先性。
    根据学校图书馆的整体情况和布局,初步计划建设五个馆——医史馆、
仲景馆、中药馆、中医药古籍馆和校史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内建设仲景专馆
是我提出并坚持的,因为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作为河南中医药的高等
学府,在办学上要突出仲景特色,在文化建设上更要彰显仲景文化。为了对
每一个馆详细论证,做精做细,每一馆都指定一个专人负责。
    医史馆由中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徐江雁教授负责。医史馆面积 483.8 平
方米,由序厅、河南历代医史展区 8 个版面、河南中医药遗迹三个展区组成。
集中展示中原中医药发展历史、河南中医药文化遗迹、中国文化根在中原,
中医药文化源出河南、中原中医药的历史贡献等内容。
中药馆由药学院中药鉴定学专家陈随清教授负责。中药馆面积 630.4 平

方米,分三个展区,分别是浸制标本展区、腊叶及生药标本展区和动物矿物
药标本展区,共展出各类标本 2800 余份。通过浸制标本、腊叶标本、药材标
本、动物矿物药等展示河南优质的中药材资源。
仲景馆由伤寒学科负责人梁华龙教授和“学校仲景研究所”所长王振亮
教授负责。仲景馆建筑面积 255.3 平方米,由仲景序厅、仲景学术承源开流、
仲景学术内涵外延、六经的形成、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之源、近现代仲景学
术研究名家、我校仲景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仲景学术对世界的影响等展区
组成。集中展示仲景学术承源开流、学术外延、历代研究成就等,体现千秋
医圣、经方鼻祖为世界医学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丰
功伟绩。
中医药古籍馆由图书馆馆长李根林负责。中医药古籍馆和其它四个馆不
同,这个馆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学校历来就重视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和研
究。所以在建设新图书馆的时候,在七楼规划了中医药古籍馆。有阅览室、
古籍展厅、古籍书库、特藏书库、面积为 590.1 平方米。古籍书库藏各类典
籍 1600 余种,36000 册,包括善本典籍 200 多种 2000 余册,孤本、稿本 40
多种。特藏书库主要收藏新中国成立前后影印、高仿真典籍,计两万多册。
古籍展厅的介绍请学校医学史老教授王安邦书写。在七楼公共空间还有名医
画廊、翰墨缘等。历代名医画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工会主席王
振超所作,翰墨缘由学校朱忠宝教授书写。
    校史馆由党院办主任许东升教授负责。校史馆 303.3 平方米,由序厅、
学校概览、亲切关怀、发展历程、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美好未来七个篇章
组成。校史馆以翔实资料展现了我校 1958 年建校以来,一路不平凡的跋涉历
程和取得的一系列光辉成就。
    明确了五个分馆的分工后,各馆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认真查阅资料,
走访专家。先后到陕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浙

江中医药大学考察。为丰富馆藏文物及资料,办公室多次向全体校友和社会
各界发出馆藏文物征集倡议书,得到了全体教职工和校友的大力支持。其中,
离退休老干部多次在布展脚本论证会上建言献策,提出宝贵建议,并将个人
珍藏的图片、图书、教案、文物等慷慨捐献或借给学校。如王浴铭教授提供
的《中国药典》收录的“柴胡口服液”研制资料,毛光骅老师提供的校址变
迁老照片,庞玉琴老师提供的《庞清治妇科临床手稿》,河南太龙药业总工程
师邢泽田提供、太龙药业捐赠的价值 50 万元的珍贵文物等。很多资料是第一
次被展现出来,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三)校内外专家认真论证,力求突出河南中医药文化特色
为了加快建设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的步伐,在五个分馆负责人对展示内容
进行多次论证的同时,2014 年 3 月 12 日,学校正式发布河南中医药博物馆
设计招标公告,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标。
    6 月 16 日,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拿出了医史馆、仲景馆、中药馆、
校史馆的初步设计方案(中医药古籍馆另行设计)。我和郭德欣副院长看后很
不满意,可能因为设计师太年轻,又没有中医药教育背景,所以设计出的图
案现代感强,缺少中医药的文化内涵。我特别着急,与郭德欣副院长及分馆
负责人一起商议,决定利用 2014 年暑假,与设计公司开专题会议研究制作方
案。我亲自主持会议,对设计方案反复论证,并随时到现场实地查看。经过
20 次的修改,直到第 16 稿时才算基本满意。我们要求设计装修公司抓紧做
施工图纸。8 月 15 日,经提交学校党委会研究,这一方案得到了全体领导的
高度评价,同时也对一些细节提出了调整建议。
    2015 年 1 月 15 日,医史馆、仲景馆、中药馆、校史馆同时开工建设,
中医药古籍馆开工时间稍晚一些。在施工过程中,我和其他校领导及有关部
门多次深入工地,现场解决施工疑难问题,指导监督工程质量,要求各参建
单位严格遵守工程规范、标准及相关程序进行施工。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博物馆内容的精准度,2015 年 4 月 13 日在教学
实验大楼 708 会议室,我主持召开了校内外专家论证会。参加人员有:河南
省中医管理局原局长韩俊卿,河南考古研究所老所长郝本性研究员,河南博
物院院长田凯,河南省卫生厅原副厅长、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原局长夏祖昌,
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河南中医学院原副院
长冯明清、原工会主席赵文哲,副院长郭德欣、徐江雁,纪委书记许东升,
老教授许敬生、王安邦、毛光骅、毛德西,各分馆负责人及设计院陈盼、杨
红义等。每个专家都作了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
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第二天我组织专题会逐项落实专家们提出的意
见,并很快在装修设计施工中加以体现,提高丰富了中医药博物馆的内涵和
资料的精准度。
从确定招标至建成开馆,经历了有文字记录的各种论证会 84 场,对中医
药博物馆的内容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还在施工现场召开了多次协调推进会。
历时 14 个月,凝聚了众多专家及组织者的心血、浸透着工作人员及设计施工
人员汗水的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终于建成!
    (四)开馆赢来多方赞誉
     2015 年 6 月 26 日上午, 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全校师生兴高采
烈,各地校友欢欣鼓舞,社会各界为之振奋。博物馆以其高端的设计理念,
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三致”——精致、雅致、
别致的特色,向公众展示了河南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医史馆、
仲景馆、中药馆、中医药古籍馆和校史馆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馆藏内容
丰富,文物资料翔实。既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又充满了现代化的气
息。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介绍了在图书馆内的五个展馆,在教学实验大
楼里还有以学校思政部为主建设的医德馆,教务处为主建设的中医源,药学
院为主建设的药香园、中药企业文化展厅,学校宣传部为主建设的中原文化

展厅,在校园东南部建设的中药植物园也都属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的内容。张
大伟处长、彭新处长、饶红主任、张云芳书记、冯卫生院长、陈随清书记、
杨文胜副书记、刘保庆部长、张顺超副部长、王瑾副部长等对教学实验大楼
内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中医药博物馆既是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术
的场所,又是理想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基地。
为加强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管理办公室。范涛为
首任主任,他认真负责,勤奋工作,不辞辛劳,确保了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安
全正常运转,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
每天到中医药博物馆参观的师生和来宾络绎不绝,大家都给予河南中医
药博物馆以很高的赞誉。在展示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校
的声誉和地位,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河南中药植物园开园
   (一)中药植物园建设的背景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校区建设时,大都规划有中药植物园,这是中医

药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医药大学的特色所在。实际上,早在 2003
年,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规划时就有中药植物园,位置在学校的东北角,100
亩地左右,就是现在的教职工周转房所在地。为什么当初规划的中药植物园
变成现在的职工周转房了呢?要想弄明白这个事情,就需要了解当时龙子湖高
校园区规划建设的调整情况。
    2003 年,郑州市政加大力度开发郑东新区,宏伟蓝图中对区域内高校的
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有统一规划。曾规划集中建设高校教师生活园区。后来规
划改变了,各高校只好自行想办法在各自的教学园区中寻找地方,解决教职
工的住房问题。我们学院就把原定中药植物园的地方建设成了职工周转房。
我来校任职后,一直想在校区内重新寻找地方规化建设中药植物园。但
由于前期建设工程遗留问题太多,经济非常困难,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去办
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2013 年初,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学校终于从极度
困境中解脱,教学实验大楼进入正常运转,前期很多纠纷官司接近尾声,职
工周转房进展顺利,学校各方面工作平稳快速地向前推进。是该考虑选址建
设中药植物园的时候了,我把这项工作纳入了我必办的工作日程,
首先我带着学校行政领导在校园内寻找地方,经过多次论证认真研究,
并反复征求药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新校区校园东南侧是建
设中药植物园最佳的区域,随后把这个建设项目和方案提交到院长办公会和
党委会上研究,学校党政领导一致同意。
   (二)河南中药植物园的规划建设
    河南中药植物园于 2013 年 6 月开始招标,中标设计单位是河南农业大学
园林规划设计院,施工单位是河南尚景绿化工程公司。为了把中药植物园建

设好,药学院陈随清书记、冯卫生院长组织召开了由药学院老教授参加的论
证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是主管这项工作的董诚明副院长天天在中
药植物园工地上奔忙,和施工人员一起设计,一起整地,播撒着中药的种子。
中药植物园占地 138 亩,规划分为八个区:河南道地药用植物区、常用
中药材植物区、藤本药用植物区、水生药用植物区、阴生药用植物区、观赏
药用植物区、科研实验区、温室大棚育苗区等。
河南道地药用植物区主要种植了河南的道地大宗药材,如“四大怀药”、
山茱萸、丹参、金银花等;
常用中药材植物区以栽培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为主,如黄芩、桔梗、板
蓝根、薄荷、益母草等。
藤本药用植物区以水泥柱长廊为轴线,栽培了葛根、紫藤、葡萄、络石
藤等藤本植物。
水生药用植物区位于天一河水域内,栽培泽泻、荷花、香蒲等;
阴生药用植物区以植物园南部乔木植物区域为主,在女贞、栾树、洋槐
树等乔木树下栽培了掌叶半夏(禹南星)、天南星、半夏、绵马贯众、独角莲
等喜阴植物。
观赏药用植物区栽培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药用植物,如牡丹、芍药、玫瑰、
月季等。
    科研实验区是我校中药栽培教研室老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地,配备
了气象监测设备,可以记录气温、日照、降雨量等。
    温室大棚育苗区位于植物园东部,建设了 600 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配置
有电热加温、喷淋浇水等现代化设备,现已培育药用植物苗木及南方喜温药
用植物近 200 种,如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流苏石斛、鼓锤石斛、七叶一枝
花、白及、藏红花等。
园区的每种植物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即每个植物标牌都有植物的

简介以及二维码。用手机在二维码上扫一扫就能够了解更多有关该植物的形
态特征、生物特性、功能主治等各种知识。目前园内栽培的各类药用植物已
有 800 余种。
在精心谋划中药植物园的同时,我还提议建造了一些美化景观。如中药
植物园中间有一条小河,因其水是从新校区西南侧“天一湖”引过来的,就
给这条小河起名“天一河”。原设计河上只有一座桥,我提出一座独木桥不利
于学习参观的人员走动,之后就建了三座桥,并分别提名“得水桥”、“得阳
桥”、“得惠桥”。寓意园里的中药茂盛,需要风、水、阳光。这样和校园西南
侧“天一湖”旁边的“得月桥”合起来就有日、月、风、水的意思,寓意着
阴阳平衡,风调雨顺。
“天一河”北端与“同德亭”相连。同德亭位于中药植物园东山(用建
筑土堆积成山)之上,是一个雕梁画栋的六角亭,与位于校园西南侧“天一
湖”湖心岛上的同心亭遥相呼应,寓意着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要同心同德。
“同德亭”三个字由国医大师、学校老院长李振华教授题写。“同心亭”三个
字由国内著名书法家、学校朱忠宝教授题写。
中国药用植物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肖培根院士为“河南中药植物园”题写
了园名。
    (三)中药植物园建设的成效
     经过两年的建设,河南中药植物园于 2015 年 6 月 20 日举行了开园仪式。
尽管开园时间不长,中药植物园的功能已显现出来。
    1、中药植物园是实践教学课堂
目前药学院《中药栽培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均在中药植物园
中上课,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有关中药在地里生长的状态,教学效果明显优于
课堂教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开设的中药学分类课程也常在我校中药植物
园中上实践课。

2、中药植物园是教师科研场地
药学院老师在中药植物园做中草药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资源
评价项目的研究;在植物园温室中进行中药苗的育种研究;对河南濒临消失
的中草药如七叶一枝花等进行培育观察。
    3、中药植物园是中药文化知识宣教课堂
每天来中药植物园学习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有高中、初中、小学的学
生,有其他学校的大学生,有热爱中医药的各阶层民众等。在园里除了感受
学习中医药文化,也能享受到闹中取静的悠闲,闻着药香、观着美景、水桥
相映、花草相衬,凉亭小憩,那种愉悦真是妙不可言!这里已经成为河南中
医药大学的特色景区。

      加大投入 勇攀 科研 新高峰
    高校的四大职责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
中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对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是区别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高校的重要标志。为
了能使科研再上新台阶,实现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为博士授予权建设
和更名大学做支撑,从 2009 年开始,我先后和主管科研工作的刘文第副院长、
许二平副院长及科研处长讨论研究学校科研改革和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加大了力度:
    一、注重制定激励科学研究的政策
    2009 年以后,学校完善并出台了《高层次科研奖励办法》《科技创新人
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博士专项科研基
金管理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逐
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合理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地调动学校科
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培育创新团队
2009 年至今,我校培养了上百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和一批科研创新团队,
其中 2 名入选中原学者、2 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 名入选
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1 名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2 名入选河
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获批 7 个河南省创新科技团队、2 个河南省博士后

科研创新团队、5 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
    三、注重课题申报数量和层次
    通过注重提高课题申报水平,积极扩展科研项目申请渠道,我校自 2009
年以来,课题立项的数量与层次都取得飞跃发展。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
2465 项,年均 308 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973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 154 项,年均 19 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460 项,年均 58 项;厅局级项目 1851 项,年均 232 项。横向课题也有了大
幅提升,共承担 346 项。科研项目计划经费累计 26330.08 万元,其中纵向科
研项目计划经费 23046.64 万元,横向经费 3283.44 万元。
2009 年以来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
科学项目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 2008 年以前每年平均 1-2 项,快速提
升到现在的每年 20 余项。
四、注重科研实验室建设
学校现拥有各类科研实验室总面积大于 30000 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
备价值 25000 万元。除学校拥有校级科研平台外,各二级学院也建设了院系、
学科的科研平台。科研平台的建设,使学校科研在国家行业及省内同行有了
研究基础和条件的优势。
   2012 年以后科研成效显现:
   (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2 年李建生教授主持的项目“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证治规律与疗效评
价研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 年,苗明三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我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所做的“中
药安全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 年,朱明军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我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所做的“冠
心病病证结合证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 年李建生教授主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
及应用”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上奖项不仅填补了近 30 年河南省医药领域没有国家奖励的空白,也实
现了我校科研历史上里程碑式跨越,为更名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
还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奖励 120 项,获厅局级奖 413 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
363 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数量 189 项,实用新型专利 173 项。
   (二)论文论著数量层次提高
    从 2009 至 2015 年学校教师发表论文共计 15520 篇,其中被 SCI、EI、
ISTP 收录的论文数为 386 篇,出版学术专著 570 部,有 3 名教授成为高被引
作者。
    (三)科研平台水平提升
    学校新增 1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并按国家科技
部要求,2015 年顺利通过验收。2008 年 11 月争取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投入运行,使我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艾滋病两个
病种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能力步入国家队行列。2009 年 7 月获批 6 个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病理(肾
脏)实验室、药理(呼吸)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2012 年 9 月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艾滋病扶正排毒研究室、病
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研究室)建设平台通过验收。2013 年 6 月我校首个河南
省协同创新中心(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获批。新建 2 个河南省重点实
验(河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1 年 2 月获批,河南省病毒性
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2013 年 3 月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新增 2 个河
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

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 个河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4 年 10 月,我校申报的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标志着我校
在高层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研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 3 个河南
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 个河南省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 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学校新建 6 大公
共科研平台(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
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设立 64 个校级研
究所(中心)和 13 个校级研究室。至今,我校已经建成由国家级、省部级、
厅局级、学校级、院系级和学科级组成的立体科研平台体系,体现出科研平
台既有全面布局又有重点突出,既有学科涵盖又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理念,为
我校科学研究能力的快速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四)产学研结合结硕果
    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共承担横向课题 346 项,获得横向经费
3283.44 万元,如好想你枣业、辅仁药业等均提供有 100 多万的合作经费。
实现成果转化 7 项,向北京因科瑞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转让“爱可扶正片”
技术资料,获 200 万元;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毒素清”颗粒临
床试验批件等。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 5 个,与辅仁
药业、天方药业、羚锐药业、宛西制药、太龙药业等大型制药企业合作,联
合申请获批国家技术中心。学校研制开发出中药制剂 300 多种,多个新药成
功转让,获得经济效益 1000 多万元。有 12 项研究成果被“中国药典”收录,
11 项研究被作为行业标准发布,64 项研究被国家部委及企业推广应用,获得
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超前 谋划 招生 进入一本 线
    一、学校进入一本招生的背景
    2012 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经完全从困境中解脱,进入了良
性快速的发展时期,先后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等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迅速提升。这一
点在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上有很明显的显示,特别是部分优势专业的报考
率高,最低录取分数高。例如,2012 年,中医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高达
428.05%,理科最高分 565 分,高出省定一本线 25 分,投档线 524 分,高出
省定二本线 43 分;文科最高分 587 分,高出省定一本线 30 分,投档线 546
分,高出省定二本线 37 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一志愿专业报考率达
502.05%,理科最高分 566 分,高出省定一本线 26 分,投档线 527 分,高出
省定二本线 46 分,文科最高分 576 分,高出省定一本线 19 分,投档线 547
分,高出二本线 38 分。
    根据报考我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分数不断攀升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吸引
优质生源,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和主管招生工作的许二平副院
长商议,开始论证在传统二批本科招生的基础上,申请将部分优势专业列入
一本批次招生,向一本招生院校迈进。我和许二平副院长先后组织相关院系
和部门研究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对有关方面和考生进行调研,列出最具有
竞争力的专业。经学校研究同意后向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提出

请示报告,申请将我校办学历史长、特色鲜明、社会评价高、生源情况好、
学生就业竞争力强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列入一
本招生的范围。
    二、夯实办学基础,确保申请成功
    2013 年 5 月 16 日,许二平副院长、招生就业处处长李东阳等同志专程
到登封市鹿鸣山庄(河南高招录取现场)拜见河南省高等教育招生办公室的
几位负责人,向他们详细汇报学校申请进入一本招生的条件,同时邀请他们
到学校考察指导工作。
    2013 年 5 月 29 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主任杨智磊、纪委书记舒卫建、
普招处处长沈长云一行三人专程到我校实地考察,我陪同他们先后参观了学
校仲景文化广场、中医远程会诊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中药标本馆、人体生
命科学馆等,并到学校招生录取信息中心检查,省高招办的领导详细了解我
校总体情况和相关专业的建设、招生录取及就业情况。
2013 年 6 月 26 日,经河南省招生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从 2013 年高招开
始,将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专业列入河南省本科一批招生录取,从而实
现了我校在招生录取批次上的重大突破。
2013 年高招录取开始,因为学校是第一年录取一本学生,究竟上线率如
何?我放心不下,和许二平副院长、招生就业处李东阳处长到河南省高招录
取现场,同省招办主任、副主任等领导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校一本招生后
的生源情况。当知道我校一本招生生源情况良好,在一本线上圆满完成招生
计划时我特别高兴。
    在 2013 年一本招生顺利完成、生源情况远超预期的基础上,2014 年,
学校接着申请将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两个专业列入本科一批招生。药学专
业进入一本招生后,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内同类院校校长专
门给我通电话询问情况。2015 年,学校申请将预防医学、药物制剂两个专业

列入一本招生计划,顺利得到河南省高招办公室的批准。目前我校一本招生
的专业共有六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预
防医学。
    三、学校进入一本招生的社会反响和效果
    学校六个专业列入河南省一本线录取后,极大地提高了这些专业的生源
质量,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报考河南中
医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校组织多场教师座谈会,了解生源质量情况,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入校
后学习自觉,接受能力强。2015 年更名河南中医药大学后,将会有更多的专
业逐步进入一本招生。相信随着学校生源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数
量和质量会同步提升,为实现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提供更有力的
支持。

           目标 管理 一策激活全局动
    2008 年底,我一方面处理着大量繁杂的事务,应付着施工方的围追堵截,
奔跑在各家银行和有关厅局之间,一方面考虑如何调动学校各部门,尤其是
二级院系的积极性,带动全校师生员工,都能投身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在那
个特殊时期,只有大家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努力工作,才能使学校尽快脱离
困境,进入平稳快速的发展轨道。
    我在郑州大学工作时,参加了多次目标管理考核的会议,深受启发,感
到是一个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好的管理方法。所以参考了郑州大学的做
法并结合河南中医学院的实际,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全校 29 个党政部门,12
个二级院系均参与的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方案。2008 年 12 月底至 2009 年 3 月
初,我主持 36 场论证会,党办院办、组织人事、学科、教务、科研、研究生、
学生、教学评价及部分院系等相关部门、单位参加了论证,对考核目标设定
的原则,量化分数的确定,院系承担任务的不同,部门的互评方法,教师学
生如何参评,成绩如何设定等等均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在讨论中达成了共
识。
    2009 年 4 月 8 日正式实施,学校召开党政部门和各院系负责人参加的目
标管理任务下达会议,全面部署当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并发放目标任务书。
因为是第一次实施,大家还不太熟悉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流程,所以会议开始

之前,我对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行了认真讲解说明。至此,2009 年我校党政
重点工作之一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此拉开了我校全面
实施目标管理考核的帷幕。
    自 2009 年启动目标管理考核之后,已经连续进行了八个年度,其间也根
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每年工作内容的变化不断完善。围绕博士授予权
单位建设、大学更名、新校区建设以及内涵建设的各项指标体系,在目标管
理任务中成为每年的重中之重;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
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职能,每年都制订有详尽的工作目标,分解任务下达
到各相关部门。全校各单位、各部门按照目标任务,工作有方向、有目标、
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有效规范和提高了全校管理水平,极大提高了工
作效率,同时对行政部门和二级院系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也有很显著的
提升。这些年取得的博士授权单位获批、省部共建签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
力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赛成果奖的突破、全省和全
国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的建设、新校区建成和整体搬迁使用、大学更名等重
大目标的实现,无不与目标管理考核的推进息息相关。目标管理考核有力促
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近年来的跨越和发展,与全面实施目标管理考核
密不可分。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


关闭窗口
   

河南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