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河南中医药大学被誉为亚洲第一长楼的教学楼,就在河南省郑州市,也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河南中医进修学校,197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7年起相继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话说河南中医药大学神奇,因为本校龙子湖校区只有一栋教学楼,别看只有一栋教学楼,她可真的不简单,上百间教室连成了一个整体,长达700多米,能够容纳近万名学生同时上课或自习,在大楼的内部,西侧主要是教室,东侧则主要是实验室等功能性的房间,栋楼分别为6层到9层不等。一把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曾经有学生调侃说,两节课之间,如果要从大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都得“一路小跑”。
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的校门分立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礼仪之门(学校南大门)两侧是以“河洛旭日”、“嵩山晓月”为主题的大型浮雕,既体现了中国、中原的元素,又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平衡思想。校标是1963年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校名,校标和推拉门一起很像一把钥匙,寓意着学生进入河南中医药大学,就像是拿到了打开中医药文化知识宝藏的一把钥匙。
天地之大,托日月以为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河南中医药大学“四桥”,以日、月、风、水为主题,名为得阳桥、得月桥、得惠桥、得水桥。寓意为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因水得桥,因桥得景。桥水相依,水桥相衬。浪漫依依,思绪漫漫。与河中医的桥来一次美丽的邂逅吧!
时间果然是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那就祝愿祖国更加美好!祝愿河中医再创辉煌!也希望我们平安喜乐,不惧困苦,展望未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