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河南省教育厅撰写的这篇通讯,主人翁王亚星是我校康复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主动休学照料病重母亲的感人故事,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事迹感动激励着每一个人,现全文转载,有什么建议、感想欢迎及时发给我们。
这是个很难控制情绪的采访,采访对象是个大四的学生,年龄上已经成人,心理上还是个孩子,刚刚经历母亲的离去。
这又是一个特别意外的采访,他很冷静地给我讲述母亲的故事,并说出为啥要给母亲写一本书。
他为母亲写的这本书还没出版,严格意义上不算书,他打印了十几份,送给亲人,希望他们能记住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才53岁。
他接受了母亲的生理性和社会性死亡,不接受母亲的永久性死亡。
他叫王亚星,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专业的学生,正重读大四。
王亚星的父母常年在南方打工,疫情三年,很少回家。2022年年末,疫情刚解封,王亚星的母亲就买了回家的票。小儿子,也就是王亚星,高中后一直到大四就一直在老家读书,好久没见了。
团聚的快乐没持续几天。王亚星母亲会时常感到腹痛,之前总认为是胃痛,这次就去乡镇卫生院检查,乡镇卫生院预感不好,又建议去县医院检查,到县医院,如同当头一棒,怀疑是癌。
学医的王亚星很清楚意味着什么,为了更好的检查和治疗,决定陪母亲来到郑州求治。肝内胆管癌,晚期。
郑州一大医院医生说的很明确,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生命进入倒计时,还剩6到10个月。王亚星一家人都不死心,又找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夫说的也差不多,很难撑过今年冬天。那些天,是王亚星的哥哥边照顾母亲边上班。
医学生一般要考研,大四是关键期,本来已经进入备战状态的王亚星在新学期开学两个星期后,还是买车票到广州,陪母亲看病,并决定休学。
父亲需要挣钱,每月的医疗费是一大笔开支,哥哥已经成家,有个五岁的孩子,他肩上的担子也很重。王亚星只有兄弟二人。
“如果我不休学,爸爸哥哥要边工作边照顾妈妈,会很累,妈妈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陪伴;如果我休学,妈妈有我陪伴,有更好的照顾,哥哥也不会那么幸苦。”
王亚星说,我知道休学意味着什么,休学意味着放弃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的气力,放弃圈子,放弃时间和自由,但是我愿意,跟妈妈比起来,这些都不重要。
2023年3月,王亚星办理了休学手续,开始了这些年来最难忘的8个月。为了方便母亲随时呼唤他,他就睡在母亲床边,这8个月,他和母亲寸步不离。
王亚星要定期陪母亲去县医院治疗,去很远的地方找治癌的中医,早上六点钟就起来给母亲熬中药,熬到十点才结束,休息一会就要准备午饭,刷碗洗衣服,还有数不清的倒水,热药袋,他也会用自己学的知识给母亲针灸艾敷减少疼痛。半夜母亲睡不着他也会醒,起来倒水,给母亲揉背。
他要随时候着,随时支应着母亲,母亲喊一声,不管哪个时候他在干嘛,他是累的还是困的,他都要起身去做。
意识到留给母亲的时间不多了,6月份,在贴心照顾母亲的同时,王亚星决定做点什么。
王亚星看到过一段话,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咽气的时候,这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的时候,亲戚朋友们前来吊唁,这是社会上的死亡;而第三次死亡则是所有人都忘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死亡。
他无法改变母亲生理上的死亡,但希望母亲能“活”得更久。希望亲人能记住他,记得时间长一点。他决定写写母亲。
王亚星让母亲给他讲述她的一生,他再写出来。母亲看不了那么多字,他就用手机文字转语音,放给她听,听每一章都会流眼泪。母亲说,很欣慰,有他这么一个儿子,能让她回顾一生,能让她的后代永远记得她。
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王亚星为母亲写了一本“书”,三万多字,十六章,八十多页。与患病相关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王亚星说,53年对于生命来说,不长,按时间算,也不短,但是忙于生活,好些故事母亲自己也记不得了。这可能就是普通人常态。
又三个月,母亲病逝。王亚星把这三万字打印了十几份送给亲人。
王亚星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母亲依靠着他说,对不起,你是妈妈最爱的小儿子,没能看到他成家立业。但是她也很骄傲地说:“我的小儿子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