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育桃李 妙手济黎民
井止 河南中医学院
2010年3月14日,是共产党员邵经明教授百岁生日。河南中医学院在河南饭店隆重召开邵老百岁庆典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教授等发来贺电并赠送花篮。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副局长张重刚,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鼎、陈汉平,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彭勃,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郑玉玲及学院干部教师代表,邵老的家属、学生近三百人到会庆贺。9点40分,当邵老和老伴进入会场时,与会人员全场起立以真诚的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为民造福,替党争光,才华横溢,德艺双馨的世纪老人。在研讨会人们对邵老给予了很高评价。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赞其“爱洒杏苑”。全国医古文学会主任委员许敬生教授赞邵老:厚德丽天地,博学昭日月。世界中医药翻译委员会副主任朱忠宝教授赞邵老:德高望重,厥功甚伟。邵老所在党总支称其:人民的福分,党的光荣。
前不久,在该院召开的有20多位退休教授参加的庆贺邵老百岁生日座谈会上,年已古稀的老师们对邵老敬仰有加,认为邵老是“墙内开花,墙外也红”。大家认为,对于他的事迹应该总结,大力弘扬。
(一)
百岁老人邵经明教授受到大家如此的爱戴是与他坚定的信念、造福于民的仁爱举动分不开的。
邵经明,1911年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当地名医郭玉璜、现代针灸学家承澹安先生看其责性仁厚、聪明好学,便尽其所能教其中医、针灸之术。邵经明跟随老师看病,晚上苦读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经典书籍。以他的独到悟性和超人才华很快成了一方名医,于上世纪30年代在西华开设了“鹤龄堂”。邵老信奉“天下为公”,他的鹤龄堂也就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来看病的患者,有钱的给一点,没钱的一样治疗。有些患者无钱,以土地、米面相赊,后无力尚还的,他都能体谅人家,免交所欠费用。尤其为一些流浪孩子看病,不但不收费,还在家中管吃管住,直到找到家人,有些还成了患难之亲。1942年,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大坝。广阔中原饿殍遍地,惨不忍睹,一些乡绅借机敛财。此时,在周口行医的邵经明则倾其所囊,用辛勤积攒的钱买成麦子、豆饼运回家乡,使乡亲们度过了一场厄运。至今一些乡邻谈及此事还念念不忘。他们说:“没有邵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新中国的建立,为邵老带来了希望。尤其是后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他感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58年,作为一方名医他被调入河南中医学院工作。从一个学徒工到大学教师,他感到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和培养,知遇之情当全力相报。没有讲课经验就向别人请教。编写讲稿知识欠缺就认真学习看书。为了讲课有一个好形象,讲稿编好后就对着镜子讲,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当好一名大学教师,别说上班就是节假日的相当时间他也都是在教研室度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评价邵老的讲课“就像一门艺术,每字每句都是精神的享受、知识的洗礼”。邵老经历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信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在河南中医学院任教的几年中,他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感到党的奋斗目标与孙中山的主张基本相同,且组织更严密,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思想更明确。于是,他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从此开始了他精心筹划长达数十年的一项秘密活动。
本来按邵老的工作表现、思想风格,入党没有什么问题。可在政审中偏偏爆出了“会道门”,还说“他是会道门的头”。经邵老介绍情况,组织调查核实:原来当地有一个祠堂,邵老经常去哪里义务为群众看病。日子一久去的人便很多,邵老自然也就成了中心人物,但他在祠堂仅是想为群众做点善事,与“会道门”则毫无关系。事情清楚了,入党的大门已经打开。可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斗批改阶段,一些造反派借此事做文章,不但把他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还戴上了反动会道门头子、牛鬼蛇神的帽子。残酷的打击,使邵老遍体伤痕,左目也不幸失聪。面对突入起来的巨大冲击,邵老没有灰心,他觉得这是党对自己的考验,只要站得正行的端,党会从新认识评价自己。白天在地里干活,闲暇时为老乡门医病,晚上在牛棚睡的还特别香。邵老认为,工作要有一个好身体,革命要有好思想,“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他用良好的心态,为民造福的信念度过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1983年6月,是古稀之年邵老特殊的月份。在这一月经党组织批准,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颇为激动的邵老,一次性缴了千元党费。宣示了他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为理想而奋斗之决心。然而,在激动之余他也十分清楚前进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为事业不求人称赞,做工作但愿无愧心。”他用这样一句十分朴素的话勉励自己,在默默的进行着从60年代以来的锲而不舍的秘密活动 。此时的老伴、子女已经看出端倪,但问起时,邵老则避而不答,守口如瓶。
作为我国的一代针灸大师,邵老热爱学习,思想常新。77岁时,在“无愧于心”基础上,又“立下继承祖国医学志,坚定发扬针灸事业心”的 誓言。1990年4月,组织批准邵老退休。他不但没有因此而停步,而且感觉仅是起点,坚定表示要“志在科技永远前进,愿做中医普通一兵”。在81岁高龄时,他对中央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喜不自胜,但也对农村的医疗状况担忧。处于耄耋之年的邵老,在端阳节书写的“素怀继承祖国医学志,坚定振兴中医事业心”条幅,更是表达了共产党人造福于民的责任感 。
1999年6月,89岁的邵老终于公开了他30多年的活动神秘。原来,在教学实践中邵老体会到,要把祖国医学发展起来,教学科研都是离不开经费的。然而,国家还不富余,拿不出更多的钱办教育,他想把工资拿出一点吧,因为钱少又羞于出手。在六十年代,随着名望的逐步增大,他开始接收3元、5元不等的稿酬,8元10元的坐诊补贴,他决心要把这些钱积攒起来用到党的教育事业上。为了积攒这笔钱他省吃俭用,甚至老伴的衣服破旧了,也舍不得给买一件新的。他有三个姑娘,外孙上学需要学费,姑娘提出让他拿出一点“体契”资助孩子上学。他则用“要靠自己奋斗”回绝了。他现在住的还是旧房,室内使用的家具仍然是上世纪的旧沙发、旧桌椅、旧书柜,旧木箱、旧木床、旧衣柜,就连电视机也舍不得换一个新的。凭着他坚忍不拔的努力,30余年存款达到了10万元人民币。他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了河南中医学院。为此,河南中医学院建立了"邵经明教学奖励基金会"。在今天研讨会上,10名先进教师和2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受到"邵经明教学奖励基金会"的奖励。共产党员邵经明老人,以他顽强的毅力在践行着振兴党的中医教育事业的诺言。
(二)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加,邵老越发感到继承祖国医学,发扬针灸事业的重任要落在青年人肩上。作为全国针灸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三附院名医堂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带徒老师,他还担任了河南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他撰写了《针灸锦囊》等四部专著,参编全国《针灸学》、《各家针灸学说》两部教材,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他研创的“三穴五针一火罐”治疗哮喘等,被省厅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针灸界元老、他以优异的成就被学术界称其河南针灸学的泰斗,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对于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针灸学家,组织决定,让他在古稀之年还要带研究生,培养针灸高徒。他认为这是振兴中医的重要条件,就愉快的接受了组织交给的带教任务。邵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对学生和高徒的要求是:熟记医学经典,注重医疗实践;对待病人的原则是三个一样,干群一样、亲疏一样、工农一样;在科研方面,注重发展,精益求精。正是在他带教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中又出现了许多受人尊敬的感人故事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带徒专家,邵老所带出的徒弟,按照国家规定,学业期满可以自然成为副教授。选择徒弟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子女,也可以是单位的老师。当时,他的女儿邵素菊还是讲师,很想抓住这个机会成为父亲的徒弟,好顺利跨进副教授行列。可邵老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虽近不避亲但也不能心存私欲。他对女儿说:“还是让组织决定吧”。最后,他的女儿没有选上,而是经过自己多年努力,才成为了副教授。
邵老对自己和子女要求严格,对于组织交给的带教任务更是一丝不苟。弟子生了病,他不顾当时已八十岁高龄,不管楼层有多高,都要拄着拐棍上去看望。邵老在生活上关心弟子,在业务学习上对他们的要求更为严格。邵老在带教中发现一位弟子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就要求他背涌“脉络歌”,弟子不想背,他就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使其掌握了脉络要领。几年之后,这位弟子已经成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他深有感触地说:“邵老当年让我背脉络歌,我还想不通,现在在临床上都用上了”。邵老还十分注重弟子的医疗实践。他的一位弟子在学业期满后,因为教学和家务事较忙,放松了临床实践,邵老对她进行了严肃批评。在邵老的耐心教育下,她转变了观念,平时没有时间,她就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参加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她受益匪浅,不但她讲的课学生乐意听,而且在她受派香港大学时,以精湛的技艺,在香港被称为“针灸三杰”。在学习上邵老严格要求弟子,在作风上也毫不放松。他常对弟子们说:“达理是为人处事的基础。为人要厚道,心胸要开阔。”一次,他听到弟子在议论别人的功与过,便立即告诫道:“不要在背后议论人,你在背后论断别人,别人也会论断你,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他的一位弟子说:“听了老师的这番话,不由的对老师开阔的心胸和通情达理的品质钦佩不已”。敬重邵老帮人之道,不仅是年轻人。在最近该院召开的庆贺邵老百岁生日座谈会上,一位年已古稀的唐宋教授十分激动的讲述了这样一段话:我在担任副教授时,邵老问我“坐诊多不多。”我答“不多。”邵老听了我的回答关切的说:“还得多坐诊呀!”
过了几天,邵老见到我就说:“你在门诊开的处方我都看了,不错,继续努力”。
“邵老在针灸界有神针之称,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教育别人话语不多,但对我的成长帮助却很大!”唐教授真诚的表述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时的墙内、墙外开花之说。
(三)
一根银针、一腔真情、一心一意育桃李,一支艾烛、一团火焰、一生一世济黎民。这是全国医古文学会主任许敬生教授,在邵老90岁生日时赠予的对联。
许教授对邵老的评价,真可谓是入木三分。邵老一生和病人相伴,两者之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用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教育后人,并要求弟子“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他还对弟子深情的说:“做一名医生,做一名针灸医生,你手里拿的是一根很小的针,但却握着病人的生命。责任重大啊!”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除了“三个一样”,还要求弟子要“视老者如父母,同年如兄妹,儿童如子女。”坚持“济世活人之道,普救群众疾苦为乐”。邵老这样要求弟子和学生,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作为医疗工作队在到农村的日子里,一些病人不能行走,他就将患者背到医疗队进行治疗。他古稀之年时,在郑州对于一些不能到医院就诊的瘫痪病人,还坚持下班骑着自行车挨家给其治疗。原跟随邵老学习现为湖北中医学院的穆腊梅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深情的说:“对于一些常年卧床病人,一进门我就觉得恶气扑鼻,难以忍受。当我看到邵老眉头都没皱一下,亲切的坐在床边,仔细的望闻问切,施针用药,对邵老崇敬之心再一次油然而生。”
邵老作为一位名医,找他看病的人也就十分多。但不管病人再多,他都没有厌烦过。有些上班没看上的就来到了家里,邵老从没嫌脏叫累。还在家中厅里凳了一张床,专为来家的患者治疗。1998年,湖北一位五岁的小病人,口不能说话,腿不能走路,由他妈妈抱着慕名前来找邵老看病。当时邵老患病在家休息,学生们为了让邵老安心养病,劝病人改天再来。邵老知道这一情况后,深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他们远道来院看病,今天不看,住在旅馆又要花钱,我们要多替病人想想啊!”他不顾自己还在发着高烧,让病人来到了自己家里。谁知小孩的妈妈一进门就给邵老跪下了,邵老赶快把她扶起来,让她慢慢介绍情况。原来,小孩自患病之后,到了好几家医院,花了几千元也治不好,还被确定为不治之症。邵老查看了小孩的病情后安慰孩子的妈妈说:“这种病属大脑发育不全症,治疗需要时间。可每一年针疗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一个月,三年之后即可见效”。果然,三年后的今天,这位小病人的母亲带着他来到医院见邵教授,小病人真的能够说话走路了。
他行医70余载,医治病人成千上万,仅他退休这几年邵老针治的病人有记载的就达6000余人。他执教4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针灸学人才,在古稀之年,担任研究生导师带出研究生10名,作为带徒专家培养高徒两个,留学生多名。其中十几位弟子评上了教授、副教授。现在他的弟子、学生,已遍布瑞士、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地区,许多门生还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从1999年,他捐献的10万元至今,已有三批100余名先进教师,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受到了邵经明教学奖励基金奖励。一位老教师在书中写道:邵老在8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救治过多少生命!在半个世纪的教学活动中,他教育过多少学生,有谁能数的请?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精湛的医艺,高尚的人品,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本身就是一座丰碑耸立在中原父老心中。他又是一面镜子,鼓励河南中医学院师生奋发向上。在一次老干部发挥作用评比中,邵老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授予“全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11月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