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和局面上”。恰如其言,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若想将其发扬光大、名震中外,必不可少的便是传承与弘扬。有传承之光普照的地方,中医药的火焰便永远不会熄灭。郑玉玲教授主讲的“走进中医”讲座令在场的河中医学子受益匪浅,这也是她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弘扬。
(一)浅识中医,知本源
郑教授首先为我们阐述“什么是中医”。中医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处的中医指代医术平庸的医生。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人体有自愈能力的同时,启示每位中医学子要励志成为“上工”,绝不可凭借浅薄的医学知识,盲目的为病人治病,这不但不能促进病人的痊愈,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代汉语理解中的“中医”一词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医的侵入后出现的。清朝末年朝政的腐败,鸦片在中国市场的倾销,西医的见效之快,使得中医在清末渐渐衰败,这成为了西医发展的温床,使其迅速席卷了中国市场,赢得了国人的信任。既然西医的疗效那么好,那为什么直至现代,中医仍旧生生不息呢?郑教授很快解答了我的疑问:“中西医都不是完整的医学,且中医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而西医仅仅重视局部,这是其极大的弊端。”中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正因如此,国家也在近几年对中医展现了高度的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也迎来了天时地利的时期。肩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不辜负国家人民的期望,是每位中医学子的初心与使命。
(二)解读四诊,助诊断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讲座上郑教授为我们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望诊的四个方法:望神、望色、望形、望态,通过病人的外在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结合其他诊法找出病情的本质,做出诊断。同时,郑教授也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闻诊、问诊与脉诊,并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医的四诊。过程中,郑教授强调了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对于临床中医学生而言,唯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医的内涵,尽早拥有中医思维。
(三)分享病例,传经验
郑教授分享了三个病案,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她用中医药治愈了长期反复肺部感染伴低热的医案。这位病人经过六年的西医治疗,病情依旧反复。通过主任医生的介绍,他找到郑教授并接受了她的诊治。随着郑教授的治疗过程的推进,病人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直到今年,病人已基本痊愈。这位病人的痊愈,不仅仅得益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更离不开郑教授对待病人的呵护备至。郑教授教育我们:“对待每位病人,我们要像对待至亲一般。”病人不仅需要一副良药,更需要一句温暖的关怀与问候,中医也不仅只是一门医术,更有人情的温度。
如果没有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医的根与魂深深的埋藏在每个中医人的心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与弘扬。郑教授的讲座,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梦想,我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中医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