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医药复兴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2010年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上,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将“五老”精神凝练概括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何谓五老?五老即为: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他们从青葱年少到耄耋之年都在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地梦想,切身力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之中,始终将振兴中华之责任为己任。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当有“上青天、揽明月”之豪情,当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意气,更应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之毅力。不负时代殷殷嘱托,扬五老精神,绘华夏盛景。让“传承”之光常在,保“精神”之火不息。
以老党员之意志,赴万众民心之所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怀揣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与抱负,王庆宪教授紧随父辈的脚步,毅然地踏上了赶往新疆的路。远赴边疆最难的是什么?是扎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住宿条件,还有那永远吃不饱的肚子……一桩桩,一件件都在不断磨炼着赴边战士的意志,丰富着他们的品格。王庆宪教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默默地坚守,为边疆孩子们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老模范之团结,助力于民族发展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的必要条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连接关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自边疆返回之后,王庆宪教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任职期间仍致力于对边疆学子的援助工作。他及时的与边疆学子进行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在2021年九月,王庆宪教授作为督导团秘书长带领院领导班子对大一新生8门大类通识课、专业课开展集中听课。此外,王庆宪教授还多次倡导我们要多多关心边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象征。全国人民友好团结是每个人心中最渴望的事情。王庆宪教授为维护各民族团结贡献了自己满腔的热血。
以老专家之奋斗,务实创新求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未来,需要传承其精华,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守得住初心,跟得上创新。如此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王庆宪教授在采访中谈到要学习中医药知识,就要会背中医药经典。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而绝非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这就是“守正”——创新的基础。王庆宪教授主要教授《中医思维》课程,为传承创行中医药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老教师之坚守,立身于三尺讲台
王庆宪教授将自己满腔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从埋首三尺讲桌到退休后仍坚守于教书育人一线,王教授坚持走好每一步,只为拉近师生之间心的距离。“认认真真教课,全心全意育人”是他对于自身人生信念的笃定践行。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王庆宪教授,他没有名人光环,也未曾掀起社会的巨浪,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努力地发光发热,用爱岗敬业的品质点燃个体生命之火,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照亮中医药发展之路,以平凡的岁月书写不凡的成就。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个人都可以书写自己的故事,无论精彩与否,不计得失与否。为热爱坚守,为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以点滴汇暖流。
“五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工委工作上的具体表现。广大青年要始终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务实奉献的“五老”精神,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如此表述。对中医药人而言,这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们必须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中医药高质量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弘扬“五老”精神,充分发挥老一辈人民的特长和优势,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陈独秀曾言:“青年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时代在前进,使命在升华。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弘扬五老精神,涵养担当品格,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先辈寄吾辈之厚望,吾辈定不负前辈之所期,肩承民族复兴之责任,愿为展翅之鲲鹏,与使命同行,与重任齐飞。现如今,当代中医药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吾辈青年生逢盛世,责任在肩,奋斗追梦正当其时,且观明日之时,青年之奋斗集腋成裘,百川入海,融入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的滚滚春雷。